日期:2025-08-10 13:56:27
近日,福建省晋江市总工会开展《讲好劳模故事・弘扬劳模精神》晋江劳模风采系列报道,聚焦全国劳动模范、福建柒牌时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侯国建。这位获评全国劳模的晋江产业工人,用30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四川阆中农村裁缝学徒到服装行业技术骨干的蜕变,成为晋江民营经济发展中产业工人成长的典型代表。
15天跋涉闯福建:19岁少年的务工抉择
1992年春,19岁的侯国建背着20公斤行李从四川阆中出发。为获得随同乡赴闽的机会,他在半年时间里无偿承担了对方家中挑粪、种地、修房等重活,最终打动了同乡。怀揣父亲借来的500元路费,他辗转乘坐大巴、轮船、绿皮火车,历经15天颠簸抵达泉州。“记得第一晚住在晋江陈埭镇的砖瓦房里,透过屋顶裂缝能看见星星。”侯国建回忆起初到福建的场景,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初入服装行业的他从基础车工做起,面对电动缝纫机的操作难题,他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练习穿针引线,下班后留在车间对照纸样研究剪裁线路。3个月后,他的车工效率比同期学徒高出40%,首次拿到超千元月薪,“当时就觉得,只要肯下功夫,农村娃也能在城里站稳脚跟。”
技术革新破难题:车间里的“技改达人”
2005年,柒牌公司启动高端西装生产线技改,侯国建主动请缨参与关键工序攻关。在缝制双面呢西装时,传统工艺常出现面料起皱问题,他连续两周蹲守车间,用不同厚度的衬布做了87次试验,最终摸索出“低温熨烫+分段定力”操作法,将该工序的良品率从75%提升至98%。
作为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主导完成的36项技术改进中,“西装袖山弧度精准定位法”被纳入行业标准,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200万元。2018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吊挂系统适配方案,让单件西装生产周期缩短22%,相关成果获福建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
产业升级中的工人成长样本
随着晋江纺织服装产业从“来料加工”向“品牌智造”转型,侯国建立足岗位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他自费参加服装设计夜校,考取国家高级服装制版师资格,牵头编写的《男装关键工序操作手册》成为新员工培训教材。在他带徒的68名工人中,12人成长为车间主任,25人获得市级技术能手称号。
“从手工裁剪到智能制衣,变的是设备技术,不变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侯国建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1992年入职时的工牌。30余年来,他见证了柒牌从30人小作坊到万人企业的发展,更亲历了晋江纺织服装产业从产值百亿到超5000亿的跨越。2023年,他作为一线工人代表当选全国劳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时表示:“产业工人也要有志气,把每一针都缝出中国质量。”
如今,侯国建的工作日程依然排得满满当当:上午指导新品打样,下午开展技术培训,晚上参与数字化车间改造研讨。在他看来,自己的成长轨迹正是“晋江经验”的生动注脚——“这片土地给了每个奋斗者机会,只要肯拼肯干,普通工人也能成为行业栋梁。”(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通讯员庄金泉)
米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